娄底市第一中学欢迎您!
A- A+ 网站首页 意识形态 正文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破并举、激浊扬清,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致力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党和人民的文化自信,战胜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制度支撑和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结晶和指导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怎样建设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根本问题。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是,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论、定位论、本质论、内容论、文明论、方法论、领导论等重要方面。其揭示了新时代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科学研判形势、确立目标定位、深刻把握本质,坚持“内容为王”、创造新型文明、创新科学方法、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认真学习这一重要思想体系,对于深化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洞察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意识形态形势论

科学研判意识形态形势,确定正确战略策略,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特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也是党的百年奋斗史的重要经验。

1.科学研判意识形态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出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时代性、常态性课题。他强调:“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他反复提醒全党,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其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是瓦解政权的过程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演化是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打好主动仗,防患于未然。这是一个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大问题。真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只有首先科学研判和认清形势,才能因势而谋,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主导权,防患于未然。

2.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新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虽然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是依然严峻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最突出的有以下三点。

第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并存,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社会思潮交锋激烈。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仍然存在着被弱化和边缘化的风险,一些人价值观缺失是引发种种社会问题的病根,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第二,国际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重要影响。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鼓噪下,不少群众受蒙蔽,甚至一些党员、干部也没有看清西方价值观念暗藏玄机,容易出现认识偏差,奉西方理论和话语为金科玉律,总想着“西天取经”。有些人居然认为:西方的“普世价值”在西方已经流行几百年了,我们也可以认同;我们也可以借用一些西方政治话语,没有必要非要拧着来,接受了也不会有什么大损失。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些人不知不觉就成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第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突出。习近平指出:“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他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我们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3.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科学研判意识形态形势,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新特点,目的在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新形势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努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新时代,践行“两个巩固”,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新时代新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

第二,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四个自信”深刻揭示了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性真理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等诸方面的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来自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深厚历史积淀,是党、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最大底气。习近平指出,“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 ,只有做到坚定“四个自信”,才能真正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满怀信心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三,牢记“国之大者”,发扬斗争精神,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形势可以用一个“乱”字概括。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总体安全形势包括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更为严峻复杂,习近平用“惊涛骇浪”“风高浪急”“乱云飞渡”“泰山压顶”等词汇形容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和发展环境的复杂严峻性。国际上新版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美国政府对中国充斥着强烈意识形态偏见,声称中美之间的竞争是民主和专制之间的竞争,“中国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议程远超中国边界,正在走向全球,这对民主理念构成了威胁”;公然提出要反对和改变中国的“独裁主义、腐败和人权泯灭”。美西方重拾冷战思维,以意识形态划线分裂世界,制造“阵营对抗”,拼凑反华联盟,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改变社会主义中国。从国内来看,意识形态领域也很不平静,一些老问题诸如所谓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政治思潮仍在变换花样、“穿着马甲”行走于市,各种影射作品充斥网络,其侵蚀影响不可低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趋势,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坚持敢于斗争,增强斗争本领,牢记“国之大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坚持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决守住安全底线,依靠顽强斗争打开意识形态发展新天地。

二、意识形态定位论

定位问题是一个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问题。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重大论断是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经济建设工作相互关系的准确定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统一,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1.这一定位,基于对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创造性阐发。他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虽然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他还强调,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否则往往会出现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问题。在观察社会发展时,一定要注意这种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有机联系。对生产力标准的理解,不能撇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必须全面辩证准确把握,不能简单化、绝对化。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要有硬实力,又要有软实力,两种实力都搞上去,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我们必须既要切实做好经济建设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重视经济建设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因为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而游离于经济建设工作之外。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找准定位,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做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不错位、党和人民需要时不缺位。”那种在实践中说起来清楚、做起来不清楚、实际上不清楚的现象,必须坚决克服和杜绝,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意识形态工作做好。

2.这一定位,基于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科学认识

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作出具有极端重要性的历史定位,是基于对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夯实和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偏废。加强物质文明建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方面的工作。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只讲群众物质生活一个方面。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否则,物欲横行,道德滑坡,丢掉了精神家园。如果精神上出了问题,我们党也会丧失群众基础。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和提高,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强大起来,才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始终保持强大的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

3.这一定位,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认识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曾有过深刻教训。在一段时间里,我们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在思想政治方面放松了教育,所以在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的情况下,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不但没有被有效地遏制住,反而变本加厉地泛滥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到极端重要的位置上做好,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经验教训,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任何时候都不能大权旁落,一定要牢牢掌握。那种“吃着共产党的饭”,却又“砸共产党的锅”的现象绝不能再发生,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殷鉴不远,必须永远牢记。

三、意识形态本质论

有一段时间,在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下,有人质问我们的干部:“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一边?”还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人民群众人数超过党员,所以人民性大于党性”等。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其实本质上就是如何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一个如何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本质的问题。意识形态既具有鲜明的党性,又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二者辩证统一,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1.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党性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党性,即“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原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的领导,各种意识形态阵地都必须姓党。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具体格局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和制度都不能变。我们要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在坚持旗帜、道路、方向的问题上,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高扬党的理想信念旗帜,增强看齐意识,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意识形态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党性就是最大的德”,学好党性教育这门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和“心学”,增强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在意识形态战线上绝不能犯方向性错误。

2.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既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雕塑者”。人心向背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问题。坚持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就是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既要立足于服务群众,又要着眼于教育引导群众,既要立足于满足群众需求,又要着眼于提高群众素养,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人民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性,要认真研究群众中不同层次的人包括社会上出现的新的人群的思想文化需求,把他们的个性和共性搞清楚,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处理好点、线、面的工作,加强面上工作的广泛性,线的分类指导的科学性,点上的工作要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加强针对性。坚持人民性,特别是要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导和吸纳工作,画出最大思想同心圆,把他们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使更多知识分子参与实际工作,切实扭转和克服少数人与党和政府疏远疏离甚至离心离德的倾向;还要特别关注那些具有特殊性的知识分子群体,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激励和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觉奋斗,增添正能量。

3.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这是由党的宗旨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不代表任何特殊阶层的利益,不谋任何私利,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根基在人民,始终以百姓心为心;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牢记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从根本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人民性是党性的集中体现。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不能简单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只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那种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对立起来,搞碎片化的观点,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必须坚持讲政治,把握正确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各个领域,无一例外都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做到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始终绷紧政治导向这根弦。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要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放在能不能把党建设成长期执政的党、解决长期执政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把握好时度效,兢兢业业。

四、意识形态内容论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在讲到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需要强调的是,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意识形态内容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内容建设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意识形态内容论”是个全称判断,广义上应当包括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方方面面。我们这里主要从意识形态建设的总体性、战略性、基础性出发,从构成意识形态内容的主题、主线、灵魂、核心、基础的角度,重点阐述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内容”。 主题、主线、灵魂、核心、基础这几个概念的区分虽然具有相对意义,但是各个概念都具有确定性,它们紧密联系,相得益彰,有机统一,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标志和最大增量。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主题具体体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三大“时代课题”。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是必须明白,这是一个极不平凡、具有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保持战略定力;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勇毅前行,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的既定目标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一以贯之的主题。

2.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线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强党强国最锐利的思想武器。100年来,我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实践,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始终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所坚持的历史主线。在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最鲜活的、有时代力量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运用各种形式开展对这一新时代新思想的学习、宣传、教育,深刻把握新时代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理解和坚持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和提高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以昂扬的斗志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的主线。

3.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灵魂

坚守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他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和“压舱石”,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缺钙”,得了“软骨病”,“压舱石”发生了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共产党人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立根、固本、强基、铸魂,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全党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永远为真理和理想而斗争,这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灵魂。

4.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

意识形态说到底是价值观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三个倡导”,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提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我们党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充分发挥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的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主心骨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

5.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旨在解决中国问题。我们要不忘本来,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建党精神,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主体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我们要聚焦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文明新形态,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外交思想、强军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五、意识形态文明论

文明是意识形态发展的结晶和标志,是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的重要论述,精辟阐述了新时代的文明观、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要思想,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和意识形态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1.新时代的文明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文明观的科学内涵是“平等、互鉴、对话、包容”。

第一,坚持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有史以来,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就存在着差异,这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造就了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文明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第二,坚持人类文明的平等性。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标志着某种具体权利。文明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要坚持用历史的、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世界上所谓十全十美的文明是不存在的,所谓一无是处的文明也是不存在的。不同文明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那种企图一统天下、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给世界文明带来的只有灾难,最后都必然失败,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对待不同文明的傲慢、偏见、仇视心态是可怕的、要不得的。

第三,坚持人类文明的包容性。世间事物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同一性,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融合发展,这就是包容性的本质,也是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待不同文明,应当坚持对等、平等、开放、对话的原则,坚持多元、多向、流动的价值取向,不能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也不能搞自我封闭。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文明世界,就要坚持文明传播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打破文明交往的壁垒,超越文明隔阂、冲突和优越,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第四,坚持人类文明的创新性。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文明只有与时偕行,不断吸收时代精华,勇于创新,才能长盛不衰,这是世界文明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我们应该增强本国本民族文明自信,用创新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和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2.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形态标志着文明发展的状态和成熟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样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必然逻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性实践的结晶。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到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再到新时代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个现代化建设的连续过程和目标指向,实质上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五个文明”。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经历了从提出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全面系统的认识,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五个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明新形态的有机整体,标志着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更加丰富完善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认识。这个新认识,集中到一点,就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五个文明”相互关联,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方向,精神文明是灵魂,社会文明是归宿,生态文明是保障。它们浑然一体、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大厦。

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文明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整体协调发展、创新创造的崭新文明形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协调性、创新性、开放性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历史之先河,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不仅具有解决中国问题的特殊价值,而且蕴含着解决人类问题的普遍价值。它激活和升华了中华文明,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文明,超越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和世界意义。

3.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价值是文明的内核。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宏大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人类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内涵的逻辑序列,融汇了人类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利益与发展等诸多核心价值,表征人类文明是多样性的统一。

中国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生相长、交相辉映,具有不可分割的本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了思想。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和合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解决人类问题的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通相融。从大历史观来看,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流关系;从作为特定的科学范畴提出和形成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奠定了思想理论前提。在当代中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以实际行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人类最基本、最美好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和社会主义性质,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指向性,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集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文明于一体,既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内涵的科学诠释,又充分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六、意识形态方法论

方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在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既要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又要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

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一贯遵循的基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积极正面的事物是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正确认识和区分主流和支流、成绩和问题,彰显我国社会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和本质,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方针,必须全党动手,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齐抓共管,群策群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方针,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在事关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在意识形态战线上,一定要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交锋、敢于亮剑,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教育人民认识真理、掌握真理,激励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意识形态工作只有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与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相结合,立破并举,激浊扬清,把握好时度效,才能无往而不胜。

2.既要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又要不断改革创新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今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宝贵财富,一定要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但是,今天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条件毕竟发生了新的变化,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不断创新,才能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关键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理念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手段创新,就是要积极探索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加快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基层工作创新,就是要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因为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用事实说话,深入细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西方国家表面上反对搞宣传,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在事实上他们搞宣传更起劲,只不过是千方百计地掩盖罢了。他们做的是一种“看不见的宣传”,其策略和标准是,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要让被宣传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走,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在这一点上,应当说对于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3.既要坚持科学认识中国特色,又要善于进行国际比较

比较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宏观视野,运用科学的比较方法,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

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必须深谙中华民族的根本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都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们说马克思主义行,关键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和发展。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不能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一味照搬,削足适履、水土不服,注定失败。这已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被事实证明了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们既要认识“中国特色”,又要善于进行国际比较,在比较中进一步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对世界各国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我们要积极借鉴,善于吸收外来。但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发展壮大自己,决不能在国际比较中迷失方向,忘记了本来。否则,这种比较不仅不可能使自己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所以,进行国际比较,面向未来,一定要警惕那种“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思想作祟。

4.既要坚持因势而谋,又要做到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坚持因势而谋,又要能够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是基本的原则要求和方法。

因势而谋是前提。“势”,形势、态势、趋势之谓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用大历史观观察世界,把历史、现实、未来有机统一起来,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全球涌现的复杂矛盾中分析演变机理、洞察发展动向,探究历史规律。“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洞察先机,才能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是关键。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形势,我们要勇于直面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始终保持在意识形态斗争上“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的高度清醒,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分析方法,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打好意识形态领域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攻坚战,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因势利导,夺取胜利,在这极不寻常的年代创造极不寻常的辉煌,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七、意识形态领导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党是领导主体,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党作为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是复合、多样、交互的有机整体。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领导,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使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央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做到立场坚定,方向正确,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第一,必须提高和加强全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大考”,必须不断交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答卷。“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中央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站在保持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第二,必须树立阵地意识。“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今时代,在关乎意识形态阵地问题上,存在着“三个地带”:一是我们的主阵地即红色地带,一定要坚决守住;二是负面的东西即黑色地带,要毫不手软、坚决斗争;三是所谓中间地带即灰色地带,一定要大张旗鼓地做好向红色地带的转化工作。我们还要看到,新闻舆论领域存在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进一步加强融合发展,精心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不能搞两个标准、形成“两个舆论场”。我国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培育向上向善、文明发展的网络文化,建设好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第三,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队伍是战斗力的保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人,归根到底靠人才。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形成选人用人的制度机制,使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努力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为意识形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党作为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党的各级组织是战斗堡垒和指挥部,肩负着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各级组织务必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当好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特别是要防止各种敌对势力借机干扰和破坏,避免一些具体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性事件,避免出现大的意识形态事件和舆论漩涡。”这样才能确保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

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意识形态战线上既要挂帅又要出征,不能当“甩手掌柜”, 更不能搞所谓“爱惜羽毛”那一套,要带头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于担当,不辱使命,在大是大非面前都要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敢打必胜。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从根本上说,意识形态工作要依靠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彰显中国共产党无坚不摧的历史伟力。

3.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党的重要历史经验。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完全一致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颂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团结奋斗和梦想精神的人民,指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但近代以来的历史又表明,中国人民作为伟大的社会历史主体,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才能成就历史伟业,真正当家作主。

在新时代,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的“两个确立”上,即“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蕴含着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是新时代我们党的重大政治优势和理论优势,是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的体现,是我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保证。

(作者:石云霞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